有媒体报道,一个9岁的女孩“退化成婴儿”,行为较为古怪,不肯自己睡,时刻要求父母搂抱亲昵。按照心理医生的说法,这与她刚出生的妹妹有一定的关系,从症状病理上属于“同胞竞争性障碍”。就是指,小孩在多一个弟弟或妹妹的情况下,易产生父母的爱被侵占的感觉。所以,就表现出情绪不稳,或者与父母对立等异常行为。
实际上,对于这样的事情,在具体的生活中“很常见”。只是,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,人们对于孩子的行为观察,心灵教育并不是特别关注,也就没有人会觉得孩子的行为异常,或有什么大问题。这种情况下,那些有心理疾病的孩子,只有经过不断的生活实践,才能逐步修复,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在“自我救赎”,着实让人感到痛心。
从某种层面上而言,孩子的很多“心理疾患”,多半缘于不称职的父母导致的。说到底,就一个孩子来讲,对于世界的绝大多数的“初步认知”,都是从父母的引导和示范中获得的。这就说明,如果一个孩子有严重的“心理疾患”或者异常的“情绪发作”,最先应该寻找父母的问题,而非站在病理的高度,对孩子进行各种审视和质问。
所以,有必要从父母的角度出发,对类似“争宠退化成婴儿”的事情进行深层次追问。我们不否定个体孩童的差异性,但是,作为病理本身的触发,不称职的父母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。毕竟,当身为父母的自己还是一个“巨婴”时,养大的孩子不出问题才怪。就此,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搞清楚,并去直面。
其一:所谓的原生家庭好是指“父母都是正常人”。
就父母而言,作为孩子来讲,真是没得选。过去好些人谈起原生家庭来,多是强调地位、财富等社会因素,却很少有人强调父母的人格是否正常。或许有人会说:“父母既然能把我养大,自然是正常的”。而这也恰恰体现出,我们所处的生活中,对于“正常人”的标准真的很低,貌似好像没有身体疾患,会说人话的人就是正常的。
只可惜,当我们看到那些已经人过中年的父母们,总还是一副自私的面孔时,不免会为他(她)们的孩子捏把汗。他(她)们一边希望孩子能有个美好的未来和幸福的家庭,可自己却面对家庭生活时,总表现的异常不堪。
当然,我们承认有些人的性格属于固化的状态,与受教育程度、生活阅历有一定的关系。但是,不排除有些人,即便知道自己有问题,但是就不愿意直面自己,这种人格的固执,实际上就是一种“不正常”,而这样的父母养育大的孩子,大多数都不会太正常,只有少一部分人能从生活中不断淘洗,直至“自我救赎”。
所以,人们总说,原生家庭很重要。过去有一种“偏见”认为,原生家庭好就是“没有离异的家庭”,可实际上,真正好的原生家庭里,一定是充满爱和宽容的,懂得彼此尊重,理解彼此的独立存在,能做到这些,就算是单亲家庭的孩子,也会塑造出积极健康的心灵。这一点问题上,希望偏见能少一些,直面能多一些。
其二:父母要学会“讲道理”,而非是“满腹牢骚”。
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总把“满腹牢骚”当作讲道理,出口就是“爸妈为你如何如何”,整个过程中全是孩子的错误。甚至,在具体的利害关系上,明明知道孩子还难以承受,却作出各种恐吓和预设,着实让人听起来扭曲。
事实上,作为父母和孩子的沟通,前提是要有爱,然后是常识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既然孩子能明白弟弟或妹妹会侵占一部分自己的爱,自然也能明白父母与自己的常理对话。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,就不去耐心的讲道理,作为人而言,即便再小也能感觉出对立面的尊重和好恶。
但是,绝大多数父母,往往却并不关注这些,尤其那些性格较为强势的父母,总是拿自己的孩童记忆进行复盘式教育。这种情况下,稍不留神,有的家长就把孩子当成自己实现理想的工具,而这也是多数家长存在的流弊。
其三:“二孩时代”,学会平衡爱是父母的基本能力。
“同胞竞争性障碍”这种叫法,听起来总感觉很生物性。其实,从实际出发,如果父母懂得“平衡爱”,也就不至于出现这种问题。从孩童的心理出发,因为从身体和精神上都不独立,所以父母的爱是否到位,就显得很关键。这种时候,如若父母过分关注新生儿,自然会对先生的孩子造成“关爱恐慌”。
从某种意义上而言,与其说是孩子有“精神疾患”,不如说是父母“不称职”,因为从病理的原因上追究,分明父母是“罪魁祸首”。所以,对于准备要二孩的父母,除却奶粉钱要准备足,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“平衡爱”。
其四:作为父母,要有再次成长的心态。
很多父母,总以为自己是成年人,就觉得自己对于生活的认知是对的。可实际上,对于认知的拓展是一辈子的事情,孩子在成长的同时,自己也在成长。如果做不到这些,很容易成为孩子精神上的负担。
一方面,父母和孩子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;另一方面,父母也不太容易理解孩子,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。这也就是为何,在国内的父母很难与孩子正常沟通的主要原因。他(她)们总说现在的孩子太奇怪,可实际上是他(她)们跟不上时代。
最后,讲一个国内的“亲缘怪象”。从生物性角度而言,应该是年轻人关注老人才对,可具体的生活中,老人往往更关注年轻人,“隔代亲”的现象已经快病入膏肓。这里面有两个层面的问题。一个是,老人们到死都不退出儿女的生活,这是一种病,得治;另一个是,儿女不主动关心父母的生活质量,这本身已经违背生物性,所谓的“畜生不如”。
我们可以理解各家的情况不同,但这些顽疾的存在,某种层面上又是“争宠退化成婴儿”的另一种异化,我们需要深思,更需要付诸实践,去改变。
原创文章,谢绝转载,首发微信公众号:qingnianxuejia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暂无评论内容